机器学习领域「八宗罪」!同行评审变味,盲目崇拜盛行
也许是水性不熟,也许是泳技不高,意外逆水夺取了许多人宝贵的生命。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人们安心、舒畅地玩水,也就成为了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突出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AI、智能监测系统等的价值在不同领域得到释放。在预防溺水、监测游泳者身体异常状况方面,AI、物联网等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方式。 近日,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BGU)的衍生企业Sightbit,就针对频发的溺水事故,开发出一套 AI 溺水防护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所有游泳者,并标记出潜在的危险情况,以弥补救生员肉眼观察的不足。
据悉,AI防溺水系统包含多组摄像头,具有用于目标检测的卷积神经网络。在经过大量的目标特征培训之后,该神经网络可以总结出特定的物体特征并建立相应的模型,并以此方式进行运动分析、人脸识别、通用物体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甚至脑电波分析。 而我们知道,一直以来机器人领域应用较多、发展较快的都是工业和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向来比较低调。像救援机器人,市场发展就长期处于蛰伏期,那么近年来,其又是如何成为众所青睐的对象的呢?其实,救援机器人发展空间和潜力的爆发,既得益于需求的释放,也离不开技术突破与商用价值的支撑。 救援机器人价值凸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不管是核电、化工、矿难、火灾、交通等人为事故,还是地震、海啸、台风、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的各种灾害总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安全。基于此,为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除了平时要注意自然保护、遵循生产规范、提升安全意识外,灾后救援同样重要。 而传统的应急抢险救援方式,主要依赖人力。期间可能也会有相应装备辅助,但人工救援仍然是主流。这就导致,一方面由于灾后空间狭小、环境恶劣等问题,救援人员难以深入现场;另一方面,二次灾害随时有可能发生,处置稍有不当就可能给救援人员也带来严重安全危害。因此,传统救援方式也存在不少弊病。 那么,如何让刻不容缓的救援工作能得以快速实施,同时又不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和困难呢?这便给了机器人登场的机会。像工业和服务领域一样,救援领域也可以采用“机器换人”的方式,通过利用机器人参与到矿难、火灾、地震、洪水等灾害救援场景之中,不仅能够提升救援效率,同时也能保障人员安全。 相比于人类的血肉之躯,机器人拥有坚硬的外表和灵活的身躯,这使得其既能够抵御各种恶劣环境的侵袭,轻松进出各种人类无法企及的场所,具备高强适应性。与此同时,机器人所具有的强大功能,也使得其能够更加专业化和有针对性的实施各种救援行动,让救援变得更加合理、高效、精准、安全以及全面。 救援机器人前景广阔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救援机器人也是逐渐从概念走向了落地。截至目前,国内各类救援机器人研发工作已经基本取得一定成果,水下机器人、地震救援机器人等已经获得实际应用,此外消防、核电、矿用等救援机器人也已处于演习阶段,未来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2017年,我国科技部在《“十三五”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救援机器人作为重大科技装备进行自主研发,并给予大量红利支持和政策指导。在此背景下,国内救援机器人开始迎来研发应用的高峰期。在此期间,消防机器人和无人机日渐落地消防队,同时地震救援机器人也在四川迎来实用。 除此以外,我国由北京理工大学、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西安科技大学等单位研制的矿用机器人也成功问世;由中广核集团牵头研制的核电救援机器人也成功验收;以及水下机器人也随着“潜龙号”系列的应用取得了不断发展。总而言之,在政策、需求等的不断支持下,我国各类救援机器人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不过,虽然救援机器人相关的技术、需求和政策都进展神速,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广阔,但实际真正落地的应用并不是很多。其中,大部分应用都还处于演习或测试阶段,大规模的商用普及未曾出现。这从一方面透露出我国救援机器人发展需要经历的难关还有很多;但从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发展前景还很巨大。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