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威海站长网 (https://www.063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越早转型的巨头们活得越久

发布时间:2021-01-08 14:28:21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互联网
导读:理想,并不是第一个走增程路线的玩家;但理想是第一个把增程路线走通的玩家。 理想的出现使得增程成为了一个消费者能够选择的选择在里程焦虑和纯电驾驶感受之间做了最好的平衡。 因为选择增程的路线,理想也一度受到了不同的争议。 事实上,纯电动车的电子电

理想,并不是第一个走增程路线的玩家;但理想是第一个把增程路线走通的玩家。

  理想的出现使得增程成为了一个消费者能够选择的选择——在里程焦虑和纯电驾驶感受之间做了最好的平衡。

  因为选择增程的路线,理想也一度受到了不同的争议。

  事实上,纯电动车的电子电气架构较燃油车来说更为简单,动力系统搭建的复杂度也更低,但理想 ONE 却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加法——其动力系统里不止有电池包,还有一台由发动机和发电机组成的增程器。

  对此,李想曾给出过几个理由:

  • 电动 SUV 需要的电池包成本昂贵,即便是紧凑型 SUV,也需要 10 万元左右的电池成本;

  • 中大型电动 SUV 为了实现高续航,电池重量会非常惊人,这需要额外的车身成本投入,比如全铝车身,得不偿失且造价高昂;

  • 中国充电网络的现状是充电设施不均匀且比例不合理,充电体验也差,增程器的存在可以弥补充电环境带来的用户体验困扰。

  此外,电池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驾驶受路况、低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电动车的实际续航里程会有相当程度的缩水。

  在里程焦虑的背后,其实是补能不便的焦虑。用直观数据来体现:

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中国一线城市中只有不到 25% 的家庭拥有适合安装家庭充电桩的停车位,然而,新能源车保有量和公共充电桩的比例为 17.1 : 1。

同时,公共充电设施的建设速度也无法跟上用户需求的增长速度。

  充电设施数量稀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电动汽车厂商目前没有构建自己的充电网络,然而第三方的充电桩又面临着充电接口兼容度、充电桩损坏、油车占位、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另外,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群体还在不断壮大,而理想试图提供一条全新的思路去“解决用户的日常补能问题”——这是大规模推广电动车的前提,也是与燃油车竞争的突破口。 
 

 张京男:主要是运力上,不管火箭是什么型号,最终的目标是把一定重量的载荷送到某一个高度的轨道上。刚才说的两个数字很重要,SSO(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取向,轨道倾角约 97°,距地面约 700 千米高度的圆轨道)5 吨、GT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近地点在 1000 公里以下、远地点为地球同步轨道高度约 36000 公里的椭圆轨道)2.8 吨。之前 SSO 的运力,其实是在 5 吨之下,就是 2 吨、3 吨的样子,未来把这个数字弥补上去作为填补这个空白。GTO 轨道也是同样的情况。如果用长二丙或长二丁类的火箭是送不上去的,如果是用长征五号或长三甲,是比较浪费的,所以有了长八实现高轨这种吨位能力的时候,我们面向的任务就更加灵活了,多重的载荷、什么样的轨道都可以送上去。即使弥补上这一次之后,也不一定整个运力都完美了,都补齐了。但是这一次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补充。

  主持人:朱老师呢?从您的角度来看。

  朱永泉:其实刚才张京男老师也说长八是面向将来替换二丙升级换代的产品,现在长二系列有很多载荷是 SSO 轨道。目前整个的能力是能够覆盖到三吨,但是将来对地观测的遥感卫星,长八发射成功之后,相当于能够覆盖到五吨的能力,就是对于将来部署各种大规模的重量更大的卫星,对地观测的卫星有很大的提升,相当于对我们整个国家对地球观测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主持人:刚刚我们其实也提到了关于回收复用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我想追问二位老师。关于回收复用,如果一旦技术成熟,在返回的路程上最需要克服的技术难点,目前看是什么?

  张京男:其实技术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难点,可重复使用火箭不会有特别新的颠覆性的技术,大部分都是流程上的优化。比如说国外的猎鹰 9 号回收的时候主要是两项技术,或者是两个尝试,实现了重复使用。一个是栅格舵(由众多薄薄的栅格壁镶嵌在边框内形成,通过栅格舵可以控制火箭回收时的姿态,确保火箭残骸能够落在设定的区域),也就是在芯一级的上面会有一个板状网状的控制舵,在返回地球的时候会张开,像两个翅膀。像我们玩竹蜻蜓一样,假如一根细棍摔下来的话很难控制姿态,但是用两个像扇叶一样的东西去控制,它就会竖直的向下,栅格舵也是这个作用,来控制火箭下落的姿态不要失稳,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操作、尝试。

  而且我国最近也开始尝试这一亮点,也开始做了,比如在之前发射的长二丙和长四乙的火箭发射过程中,也尝试了打开栅格舵来控制火箭的落区的问题,落区的精度也比以前有了特别大的提高。一根细棍有的时候不知道会弹到哪里,如果用竹蜻蜓方式往下落的时候,就非常稳定,大概就是这样的原理。

  另外非常关键的尝试就是发动机的变推力问题,之前的火箭推力发射基本上都是满推力,起飞的推力大部分是满推力上去,燃料烧完就掉下来,一级的方式基本都是这样。

  因为要克服地球引力的话,肯定要在刚起飞的时候全力、全速前进,全力以赴地去推动。但是重复使用火箭就不一样了,一级在起飞全力推进之后,回来的时候就不能再全力推进了,不然就回不来了。回来的时候需要能够再次点火,肯定是关机以后才能掉下来。如果一直推的话,就一直往上走。掉下来之后,需要再次点火,再次点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在非常高的速度下,发动机无法点火的话,就直接摔到地上了。

  点火点起来之后,快着陆的之前还要保持发动机的变推力,就是可调节、可以节流的推力方式。开始是百分之百推力,接触地面,到达地面附近的时候,推力要降到大概 60%、30% 甚至更低,这样有可能让火箭慢慢软着陆,并且稳定地立在地面上。

  这两个尝试是非常大的挑战。目前只有 SpaceX 公司实现了这个技术,而且其他火箭制造商都没有实现,就是这两个方面,一个是栅格舵真正的使用,一个是发动机特别大范围的变推力,一定要变推力,不能一竿子插到底一直在全力点火,那就无法实现软着陆回收了,这是我目前想到的关键点。

  朱永泉:张老师刚才说的两个非常关键,栅格舵加可变推力、可多次启动的发动机,对于回收路上破除九九八十一难的险阻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关键点。我这边再补充两点,咱们之前都看过长征八号模拟的返回动画,一二级分离开之后,马上在一级的头部会有几个推进器,其实叫做姿控发动机,它要改变整个的姿态。因为刚分开的时候其实没有动力,现在具体不是很清楚,靠几台姿控发动机去调整回来的姿态,这个对于不回收是没有必要的事情。

  第二点回收过程,包括落地的一刻、落地之前,刚才张老师说把推力给做一个深度调节。第二是整个的定位,其实我们刚才说了回收是十米见方或几十米见方很小的区域。我们的落地一般都是几十公里,这个就要控制到十几米、几十米见方的范围之内,最后落地之前的定位是关键、非常重要的。对于火箭来说,它的精度我理解是定到厘米级才能保证。最后落地要三过零,速度零、高度零、姿态零。最后落地这一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到很多次 SpaceX 前面失败的发射,有很多都是因为落地那一下,我们看到了很多次船上倒掉的视频,落地这下是非常关键的。

  还有一个就是支腿,相当于落地落下来之后要把支腿打开过程中,着陆支架对于回收也是关键的一点,我们可能要为这个东西增加一个新的控制机构,去满足整个回收的需求。

  张京男:再补充一点,在火箭返回过程中,因为返回过程中是跟之前不一样的方式。返回过程中跟大气层中产生的热效应,就是跟空气磨擦产生的热效应,对火箭的箭体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之前不需要考虑回来的时候箭体承受什么样的磨擦,或者是温度。现在你看猎鹰 9 号每次回来的时候,箭体都是灰色的,而且下一次发射的时候有的时候都懒得涂漆了,你会看到一子级都是灰色的,二子级又是白的,所以返回时对大气的抵抗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主持人:高度精度的要求,还有很多技术类的革新。我听说之前的一些消息显示,长征八号从签约到出厂用时仅仅需要 12 个月。初期的量产速度,据说是可以达到年产 12 枚,中后期的速度可以达到 20 枚左右。大批量生产对于降低成本,我们知道效果一定是非常明显的。发射周期根据之前了解到的资料也是仅需 10 天,为什么长征八号可以实现快捷制造,从制造的技术上有哪些改进呢?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